让“3600元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发布日期:2025-08-06 17:28 点击次数:193日前,随着国务院新闻办就育儿补贴制度及生育支持措施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影响千万家庭的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正式落地: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这一政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大范围、普惠式、直接性向群众发放的民生保障现金补贴。
“相当于发了一个月工资”“实打实的现金”“无论多少,都是信号”……此消息发布后,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人们之所以如此广泛关注、讨论热烈,实因其实惠、解渴,且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深刻变革,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国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民福利待遇稳步提高都将大受影响。而低生育率的背后,育儿成本高成为横亘在许多年轻家庭面前的一座大山。从孩子呱呱坠地开始,奶粉、纸尿裤、早教课程等费用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一些家庭渐渐有了“不想生”“不敢生”“不多生”的念头。
为了提高人们的生育积极性,这些年,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引导政策,各地也探索实施了本地育儿补贴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究竟如何破局?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就是一把“开山斧”。从表层看,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虽不能完全覆盖育儿成本,但在关键阶段能发挥托底作用,给育儿家庭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这彰显了国家对育儿家庭的关怀,也凸显了国家解决问题的决心;从更深层次讲,“年度初步安排预算高达900亿元”“中央财政承担约90%的补贴资金”等信息则意味着,生儿育女正在从家庭孤军奋战向社会共担转变,人口政策也在从“口号”向“行动”、“倡导”向“激励”、“软探索”向“硬规定”质变。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国家育儿补贴制度都是我国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里程碑。
但,这也只是开始和起点。国内外诸多成功实践证明,提升生育率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只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生育支持体系,年轻家庭才“敢生、愿生、生得起、养得好”。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扭转生育趋势,还需在托育服务、教育资源、住房保障、医疗服务、休假制度等方面协同发力。
或许,当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每个社区、当宝爸宝妈有充足的育儿假、当孩子上学不再煎熬于“择校热”、当住房医疗负担大大减轻……那时再回望2025年的夏天,我们会发现,3600元就像一根杠杆,撬动的是整个社会生育友好型的蜕变;国家育儿补贴制度更是一粒种子,在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的浇灌下,终将长成支撑生育信心的参天大树。